cytokine5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多种细胞分泌、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的物质总称.细胞因子是当今免疫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961年,Bloom、Bennet和David研究Ⅳ型超敏反应时发现:淋巴细胞活化后分泌一种不同于Ig的可溶性分子。1962年,GeorgeVaughan首次发现:免疫动物的M,在特异性抗原和免疫动物的淋巴细胞存在时,抑制M的移动。1966年,David、Bloom和Bennet证实:抗原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分泌MIF。1969年,Dumonde将之称为LKs;单核M分泌的称为MKs。1977年,Chohen将LKs和MKs统称为CK。70年代,由于细胞因子含量极微,研究进展缓慢。80年代,DNA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大量细胞因子被发现和克隆。90年代后,细胞因子克隆速度减慢。第一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1、正常静止状态的细胞,必须经抗原和丝裂原刺激活化后,才能合成分泌CK,刺激消失,合成分泌停止并被迅速降解。2、理化特性•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均为低分子量(15~30KD)的分泌型糖蛋白,一般由1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只有少数细胞因子如IL-5、IL-12、M-CSF、TGF-ß等以双体形式存在。3、作用的局部性和内分泌性☆自分泌:某种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旁分泌:某种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临近的细胞。☆内分泌:某些细胞因子高剂量时可以作用于全身远处的靶细胞。靶细胞生物活性诱导物刺激附近细胞远处的细胞4、作用的高效性•细胞因子与其受体高亲和力结合,使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具有高效性。在体内pM水平即可显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例如:1pg的干扰素能保护100万个细胞抵御1000万病毒颗粒的感染5、作用的短暂性•通常情况下。细胞因子并非储存在细胞内,而是接受特定刺激后,激活细胞因子基因,转录翻译合成蛋白产物并即刻分泌至细胞外,细胞因子的半衰期十分短暂。转录出的mRNA在短期工作后即被降解。因此,临床上应用细胞因子治疗疾病需持续大剂量给药,从而产生毒副作用。6、作用的复杂性☆各种细胞因子在体内形成极为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网络的形式发挥作用。☆网络性具体表现在:同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如IL-1可由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NK-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活化的的T-C可产生IL-6、IL-9、IL-10、IL-13、IFN-r、TGF-ß、GM-CSF等。☆多效应: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如IL-2、IL-4和IL-9都能维持和促进T-C的增殖等。☆拮抗效应:一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协同效应: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拮抗干细胞增殖激活分化级联放大活化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抑制增殖增强Ⅰ类分子表达抑制活化第二节interleukin,IL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陆续发现的多数细胞因子均来源于白细胞,并参与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故将他们统称为白细胞介素。目前已经证实,白细胞以外的其他某些细胞也产生IL,但仍沿用此名。目前已发现IL-1~IL-22。白细胞介素的主要作用是:1.促使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2.增强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3.刺激造血细胞参与炎症反应;4.诱导抗体的产生;5.促进血小板的生成等一、IL-11、产生细胞:多种,如: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最多),DC,L,NK,粒细胞,T,B……见P93倒第三段。2、诱生因素:多,抗原,毒素,损伤,炎症TNF,IFN等。3、分子结构:蛋白质,有2个亚型:IL-1α、和IL-1β。4、功能:①T细胞活化;②影响B细胞的2个发育阶段:一是诱导B细胞成熟;二是抗原活化B细胞时,与TH细胞因子共同促进B细胞增殖和抗体产生。③对其他细胞的作用:M在IL-1刺激下能增加CK合成,如前列腺素,IL-6的合成;IL-1能维持M的杀瘤细胞能力;刺激NK杀瘤细胞能力。④参与炎症反应:M,诱导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恶液质,发热,作用中枢神经,引起嗜睡、厌食、尿毒症等。二、IL-21、产生细胞: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