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教育——胰岛素篇 您是否有“心理胰岛素抵抗”? ➢ 认为胰岛素治疗意味着病情加重,害怕严重并发症; ➢ 认为胰岛素治疗意味着自我管理失败; ➢ 害怕注射疼痛,注射不方便; ➢ 担心低血糖; ➢ 对胰岛素的临床益处不明确; ➢ 存在误解,认为不需要使用胰岛素; ➢ 担心治疗费用贵; ➢ 担心体重增加。 胰岛素认识常见误区: 误区一: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招,意味着糖尿病病情加重,无药可救? 胰岛素是 2 型糖尿病最理想也是最安全的治疗方式; 胰岛素可以有效延缓慢性并发症的进展;如果等到其它药物都不能控制血糖时再使用胰岛素,并发症则可能已经严重损害您的健康。 胰岛素可以避免肝肾功能损伤。 胰岛素治疗新观念: 从原先的降糖达标即可转换为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保护胰岛功能。 传统的 2 型糖尿病治疗方法是首先使用口服降糖药来维持,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控制血糖的作用。但这些药物尤其是磺脲类药物,是通过刺激残存的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作用的。在发病初期 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 β 细胞数量已经是正常人的一半,数年后患者体内残存胰岛 β 细胞最终完全衰竭,这时再使用胰岛素治疗将为时已晚。而如果早期使用胰岛素来治疗就减轻了 β 细胞的负担,使其有修养生息的机会,在以后的生存期内保持残存的生理性 β 细胞功能,这是任何外源性人工因素无法替代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不仅可以控制血糖,同时还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炎症反应,及早及长期使用对身体有益无害。 误区二:打胰岛素会上瘾,一旦用了胰岛素就必需终生应用? 胰岛素是人体自身胰岛 β 细胞分泌的唯一降血糖的物质; 注射的人胰岛素制剂与人体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一致; 外源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补充或替代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缺陷。 误区三:胰岛素比口服降糖药更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都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状况; 糖尿病病人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血糖监测、适时合理调整用药剂量,低血糖是可以避免的。 误区四:打胰岛素会发胖? 体重增加是胰岛素常见副作用之一; 但是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合理的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避免或减少体重的增加。 误区五:打胰岛素会很疼? 注射胰岛素需使用专用针头,针头非常细(4-8 m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