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思政工作革新探究一、扩大教育开放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一)高校思政团队建设有待提高,思想观念陈旧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离不开思政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升主体素质和建构新型工作团队是取得各种突破创新的主观基础和自然物质前提。马克思主义者确信,先进的思想必须通过有目的的教育灌输来武装受众的头脑,工作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其自身正是实现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管理心理学更是揭示了人的智能因素以及个性倾向性因素都是成功完成工作使命的重要前提。更新思想观念是实现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主观认识前提,工作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是制约其自身行为效能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和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会引起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剥离、脱节和歧异,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胡锦涛在全国思政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搞好新时期的思政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及时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把思政工作积极引导到体现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轨道上来。(二)思政方法不够科学,缺乏长效机制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创新中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创新机制,不科学的思政方法将阻碍我国提升教育开放水平。工作方法是作为思政工作主体在职业实践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实现方法、方式和手段创新已经成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技术前提。国内关于高校思政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方法陈旧和针对性不强是传统思政的薄弱环节,习惯于做表面工作必然会呈现出老思想、老理念、老方法、老形式的状态”。“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这道菜‘色香味形’俱佳,实现最佳效益,充分发挥应有的服务保证作用,是摆在每一个思想政治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工作的特征和方式方法不仅要偏重于外部适应,还要偏重于内部一体化和稳定”,“后现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尊重方式、方法和第1页共5页手段的多样性,反对一刀切,强调灵活性、针对性和动态适应性”。(三)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开放新情况不适应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机制等都是按着传统的模式设置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教育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但思政工作的创新一直滞后于教育开发的发展,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有诸多的不适应,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针对这种不适应而创新。二、扩大教育开放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场所,加快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第一,教育开放背景下使得各种社会思潮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社会信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通过创新,有效地抵制和消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如何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构建学校科学的思想教育管理体系,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新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是稳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后备军”的关键环节。随着教育开放,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一些现象令人担忧。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他杀事件时有所闻,这是心理障碍得不到疏导之后的极端表现形式。部分大学生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空虚、压抑。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而进行创新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三、加快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提升我国扩大教育开放水平的对策建议(一)及时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实现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在扩大教育开放的背景下,更新思想观念和坚持与时俱进成为加快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关键要求:其一,坚持学习第2页共5页理论。作为“特殊”教育模式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