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85.30%14.60%0.10%ABO溶血Rh溶血MN溶血概念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ofnewborn),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病因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父源性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被致敏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溶酶体酶溶血临床表现1.黄疸:红细胞破坏2.贫血:红细胞破坏3.肝脾肿大:髓外造血,Rh溶血更常见4.胎儿水肿:当血红蛋白下降至40g/L以下时,由于严重缺氧,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重吸收水盐增多,继发于肝功能损害的低蛋白血症等,可致胎儿水肿。诊断1.存在母婴血型不合因素2.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3.溶血试验阳性诊断-辅助检查血型网织红细胞计数:上升;红细胞形态:可见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球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Rh溶血病ABO溶血病母亲血型Rhd/c/eO婴儿血型RhD/C/EA/B诊断-辅助检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红细胞已致敏,为确诊试验,Rh溶血病阳性率高,ABO溶血病阳性率低;抗体释放试验:为检测致敏红细胞的敏感试验,为确诊试验,Rh和ABO溶血一般均为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提示血清中存在ABO或Rh血型抗体,有助于估计是否继续溶血及换血后的效果,不是确诊试验。鉴别诊断1.生理性黄疸2.感染所致黄疸3.非血型物质抗体所致新生儿溶血性疾病(G6PD缺陷病/丙酮酸激酶缺陷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4.肾病综合征5.双胎输血综合征治疗产前:筛查母亲血型,若为O型血/RH阴性血,需进行父亲血型检查;存在母胎血型不合者,需监测胎儿是否存在宫内溶血,必要时予以宫内治疗;出生后及时转入新生儿病房;前一胎有出现胆红素脑病/需换血治疗等情况的需特别注意。治疗宫内治疗:提前分娩宫内输血孕母治疗性血浆置换/应用人免疫球蛋白预防:仅限于RhD溶血,对象为未致敏RhD阴性母亲;1.在分娩RhD阳性婴儿后72小时内接受RhDIgG(300ug)肌内注射;2.妊娠28周注射1次,如果婴儿为RhD阳性,出生时再应用1此,如果出现任何可能增加胎母输血的事件(流产,穿刺,产前出血等),都需要额外注射。治疗出生后监测方案:出生时查脐血血型及胆红素;监测胆红素(出生12小时内开始),每8-12小时进行一次评估;若母亲分娩过溶血病新生儿,并有需要换血及出现胆红素脑病的病史,需特别注意监测胆红素;严密随访,适时干预。治疗1.光疗适应症:血清胆红素>12mg/dl(205umol/L),或达小时胆红素光疗曲线副作用:发热、皮疹、腹泻、核黄素减少、青铜症。治疗2.药物治疗:应用人免疫球蛋白(0.5-1g/kg),可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应用白蛋白(1g/kg),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治疗3.换血疗法(exchangetransfusion)作用:换出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的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一般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治疗换血指征:1.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umol/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2.生后12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umol/L者;3.总胆红素达342umol/L者(达小时胆红素换血曲线);4.已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5.小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可适当放宽指征。足月儿黄疸光疗及换血标准时龄(h)总血清胆红素水平(mg/dl)考虑光疗光疗光疗失败换血换血加光疗~24≥6≥9≥12≥15~48≥9≥12≥17≥20~72≥12≥15≥20≥25>72≥15≥17≥22≥25新生儿小时胆红素曲线高危因素: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窒息、显著的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胎龄≥35周的光疗参考曲线胎龄≥35周的换血参考曲线治疗方法:1.血源:ABO溶血者选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重组血;RH溶血应选用RH系统与母亲相同,ABO系统与患儿同型的混合血;存在严重贫血和心力衰竭的病例可采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2.换血量:患儿血量的2倍(150-180m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