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依从性和用药指导•1.掌握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措施、药品的正确用法。•2.熟悉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学习目标一、用药依从性一、用药依从性当病人能遵守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及服从药师对其服用药物方面的指导时,就认为这一病人具有依从性,反之则为不依从性。有主客观的因素导致。依从性并不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饮食、吸烟饮酒等方面的指导。再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果病人不按规定使用,不遵照医师的指导,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啤酒+海鲜--通风可乐中含有咖啡因缺乏依从性会导致药效降低,增加抗药性,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治疗失败及恶性中毒。用药不依从是大众健康一个比较隐性的问题,涉及各个年龄层次,其中不依从性最多的人群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另一个特征则是多发生在长期甚至终身用药的慢性病患者身上(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癫痫、充血性心衰、其他心血管疾病等)。据中国药学杂志报道,日本调查了15148名门诊病人,其中非依从性患者为3553人,其原因和发生率如下:•忘记服用的占51.9%•认为疾病好转而停药的占14.3%•不按规定剂量服用的占12.8%•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占8.1%•服用困难的占6.5%1、用药方案复杂患者不依从的主要原因用药品种过多,用药次数频繁,导致漏服率、剂量和时间错误的概率都成倍上升。有报道,处方开写的药物数目由1种增加到4种时,漏服率增加1倍。同样,用药次数由每天1次增加到每天4次时,漏服率也增加1倍。主要原因2、制剂本身的因素药物的剂型与规格不适宜可成为影响病人依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药片太小或太大,不利于伴有视力和手指灵活性减退的老年病人分掰与吞咽。具有不良气味及颜色的药物制剂也常引起病人尤其是儿童的不依从。NH4CL3、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原因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助长不依从性。如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多在1周后才出现效果,而在产生疗效之前已出现了心动过速、眩晕等不良反应。病人会感到自己的病情在加重,因而他们对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产生怀疑,进而可能中断治疗。10/20/24主要原因4、病人的主观因素10/20/24求治心切,盲目地超剂量用药。自觉症状好转,停止服药。久病成“良”医,不经医院诊治,自行下药。老年性健忘,未遵医嘱服药。10/20/24主要原因5、社会因素依从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药物的费用。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来说,较高的药物费用可导致难以复诊、剂量减少或不能完全治疗。同时,社会不良广告的宣传影响,使某些病人擅自改服所谓的偏方、秘方。药师是负责药品调配的专业人员,也是病人服药前最后接触的专业人员,在将不依从性减少到最小程度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下面提出注意的几点与大家共同商讨。措施措施•1、改善服务态度药师服务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人群即病人,有其工作的特殊性。病人因其疾病折磨常表现出不稳定性和要求较高,注意文明礼貌、态度和蔼、耐心细致、有利于提高其依从性。•2、加强用药指导因有的标签本身内容不明确,或是采用一些专业术语,不通俗易懂。有的处方用法说明不确切,如“必要时服”“照服”等,病人难以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有的老年人对水泡眼包装或金属箔片包装感到陌生,不知如何服用等。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药师在发药时详细解释,必要时另附标签,补充说明。尤其对一些特殊用药方法更应详细交代。10/20/24•加强用药指导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数药物或多或少有不良反应。如为严重不良反应的前期症状,出现时应立即中止用药,如病人的自觉症状出现不影响继续用药,一般不需停药。有研究证实,副作用的发生率与早期中断治疗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通过正规、连续用药副作用可以减少,这对增强依从性是有帮助的。•2、加强用药指导•3、开展药学服务新时期医院药学要求医院药师转变服务职能,走向临床,与医护人员一道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积极开展TDM、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研制新剂型药物、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等。总之依从性问题不仅是医疗行为,还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涉及医生、护士、药师、患者、药品、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需要医务人员、患者、社会等各方共同的参与与重视。•(一)餐前服用•(二)餐后服用•(三)睡前服用•(四)清晨服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