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解放军第988医院PBC定义原因不明的肝内细小胆管非化脓性破坏所致的肝硬化。中老年女性多见,男女比1:9,发病年龄55-58岁。发病机制肝脏小叶间胆管在原有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出现持续性感染(病毒,细菌,真菌,毒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PBC。PBC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证据:1.免疫学检查,循环免疫复合物,高r-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补体C增加,2.胆小管的肉芽肿病变里有补体存在,3.同时或先后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I期:炎症期,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炎症,受损小胆管管腔、管壁及其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胆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出现空泡样变,严重者出现坏死。II期:增殖期,胆管破坏后,被聚集的淋巴细胞取代,周围小胆管不典型代偿性增生,此增生胆管不具有排胆作用。胆汁溢出形成胆汁湖。III期:瘢痕形成期,在门管区及汇管区可见瘢痕形成。VI期:肝硬化期,小叶间结构破坏,再生结节形成,假小叶连接汇管区。临床特点1.中年女性多见,平均年龄50岁,2.症状:皮肤瘙痒,皮肤色素沉着,随后出现黄疸,3.因肝内於胆,影响脂肪吸收,造成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皮肤粗糙,夜盲症,骨质疏松,出血倾向。4.肝硬化的表现临床诊断1.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实验室检查十分重要。2.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是诊断本病主要依据,3.IgM,大约70-80%患者阳性,4.AKP升高,72.胆管影像学检查:对所有胆汁淤积病人均应进行肝胆系统的B超检查。B超提示胆管系统正常而AMA阳性的病人,不需要进行胆管成像即可诊断PBC如果PBC的诊断不明确或有血清胆红素的突然升高,则必需进行胆管成像检查。89关于PBC诊断的建议1.如病人有难以解释的ALP升高(超声示胆管正常),进行AMA检查有极大价值。2.AMA阳性结合生化上有胆汁淤积的表现,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时,可作出PBC的诊断,肝活检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证实诊断。3.AMA阳性而ALP正常的病人,应随访并每年进行肝功能检查。4.患者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的ALP升高(超声上胆管正常)和AMA阴性,此时应进行免疫球蛋白的测定,甚至肝活检组织学检查。10如果AMA阴性或AMA呈现低滴度的弱阳性或病人的生化以转氨酶升高为主时,肝活检对于明确PBC的诊断或排除PBC的诊断是必须的。有许多其它病因可导致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大多数可以导致肝内胆管消失。至晚期肝硬化阶段,仅凭组织学表现难以作出PBC诊断治疗1.药物治疗:(1)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A等,(2)利胆药:熊去氧胆酸。2.对症治疗:治疗皮肤瘙痒药物胆洛胺,利福平等,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3.肝移植治疗,严重患者是唯一有效办法。熊去氧胆酸1.该药可延缓肝组织学病理进展,改善肝功指标,2.作用机制(1)促进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通过增加钙内流,激活蛋白激酶C,促进胆酸盐分泌,(2)抑制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凋亡,(3)免疫调节作用,可恢复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作用。3.尽早应用,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佳剂量,长期应用。13即使长期应用UDCA也不能延缓PBC病程进展,疾病的进行性发展最终仍需要肝移植治疗。UDCA一日量分次或一次性顿服的效果相同,但后者的临床依从性似乎更好。UDCA副反应少见,主要为腹泻。有几个小样本的UDCA联合甲氨喋啶、秋水仙硷、或泼尼松治疗PBC的资料,结果发现联合用药的效果并不比单用UDCA好。142.免疫抑制治疗由于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数个随机对照实验来研究免疫抑制药物的疗效。但尚无一种药物有明显的治疗效益,且有较大的副反应,如骨密度降低和骨髓抑制等。所以目前无足够的证据支持免疫抑制剂应用于PBC病人。3.肝移植PBC是肝移植的一个指征。尽管有一些资料提示在肝移植后PBC可以复发,但复发率极低,并且病情进展较慢。因此推荐对终末期PBC进行肝移植是合理的。PBC预后最可靠的指标是血清胆红素升高的程度和Mayo危险度评分。Mayo危险度评分:R=0.872㏒e[胆红素(mg/dl)]-2.53㏒e[白蛋白(g/dl)]+0.039×年龄(岁)+2.38㏒e[凝血酶原时间(秒)]+0.859×水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