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结”的渊源“中国结”的渊源 摘要: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它从头到尾仅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结绳记事。在漫长的进展中,中国结与记事、服饰、文化、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情感的丰富多彩,表现在“结”上的千变万化。 关键词:中国结 服饰 文化 数理 时尚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一种装饰手艺。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如此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装饰品就是中国结。 “中国结”出现是因其打结的功能,能够流传至今必定是因其浓郁的文化底蕴。那么,在“中国结”进展的历史长河中,是谁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1、与记事 “结”在人类历史之初,文字未发明之前,有着记事的作用。可以说,结绳是文字的前身。《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说明上古时代的人们用绳索打结的办法来记事。《周易注》中记载:“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说明人们会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来系出不同的绳结。其他文献如《虞郑九家易》、《新唐书·吐蕃》中也均有有关结绳的记载。虽然目前未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通过这些文献记载和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西南地区的独龙族、哈尼族、彝族仍然流行“结绳记事”的习俗,我们可以肯定“结绳记事”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与服饰 文字出现以后,“结绳记事”便日渐被淘汰,但先人发现了“结”除了记事外独特的装饰魅力。“结”伴随中华服饰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古人的衣服没有今日的钮扣、拉链等配件,便采纳衣带打结的方法来把衣服系紧。从先民用绳结盘曲成“S”形饰于腰间始,历经了周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到盛唐的“披帛结绶”、宋的“玉环绶”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 另外,国人一向有佩戴饰物的习惯,而饰物基本上都靠穿衣打结系在衣服上。历代的玉佩如玉璜、玉珑等,其上都钻有小圆孔,便于线绳穿过后系在衣服上。同样的道理,古代的印鉴都有印纽,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