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引伸、附会、丰硕、杂乱一只要稍稍客观地检阅一下《易》学进展的历史,就能够够明白正是一大部歪曲附会而使 《易经》涵义无穷饱满的历史。《易》原是卜筮之书,但哲学意味是超级明显的。 《庄子》:" 《易》以道阴阳。 "《系辞传》:" 一阴一阳之为道。 " 都可谓一语破的。 虽《易》之本经并无阴阳字样,但凡是读过《易》本经的都超级清楚《易经》作者心目中的" 阴阳" 为两个互为依存的对立范围,并明白以" 一" 象阳,以 " 一" 象阴。阴阳似一非一,似两非两, 因为阴阳无不同时存在, 即一中有二, 二实为一。天地间万事万物,独阴独阳不能生成,阴阳原是均平,不必扶抑。一到易传,即开始歪曲,扶阳抑阴。 《彖传》尚算公平,如小畜、同人、大有,均五阳一阴,《彖辞》于小畜那么曰:" 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于同人那么曰: "柔得位得中而应于乾曰同人。" 于大有那么曰:" 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固然扶阳抑阴也已开张,于剥即曰:" 不利有攸往, 小人长也。 " 已将五阴爻乘势而上称为"小人长 " 了。但说到底 " 阴阳" 两字也是后人强加给《易》的" 一" 和" 一" 的。但此两字下得甚妙, 几乎无法用别的字替代。《彖传》用的" 刚柔 "就显得太具体,意义也就狭小, 又没有阴阳混然不可分的妙谛。余曾言: "男性生殖器称阳具, 又称阴茎,阳痿又称阴痿, 阳乎阴乎,无施不可。" 或曰:" 阴茎乃近代名词。 " 余曰: " 不管此名古近,果如君言, 《史记· 吕不韦列传》所载之大阴人嫪毒,当称大阳人乎?" 或又曰: " 女性生殖器之名决无带’阳’字者。" 余一时语塞,忽思得中医术语,急对曰:"女性有虚阳上亢者,女性岂无阳耶!" 辩难就此终止。我述此节无他,乃企图以最通俗的例子从纯哲学的角度言明阴阳大义。对同一事物,亦有多角度、多层面的阴阳对应关系,对阴阳的明白得决不能如《红楼梦》中史湘云丫头翠缕式的简单。但是,话还得说回来:纯哲学原是无用之物。" 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这两句话哪一句有效呢?莫非父亲能用前一句话来反对儿子而拒绝给钱吗?一样, " 谋事在人 " 的提法,也不能从哲学上说明。因为第一,它必需把" 人" 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第二,还必需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第三,有胜方必有败方,大自然如何为败?阴?晴?雨?浊浪排空?风平浪静?地震?震止?等等,实难回答。所谓" 胜天"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