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注活动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摘要: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科学探究本就是一个过程,包括猜想、探究、反思三个主要步骤。想要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老师必须关注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历以下三个步骤:猜想假设,修正经验认识;观察探究,探寻事物规律;反思转化,尝试自主建构。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猜想;探究;反思 青少年学生科学意识不强,对世界万物都处于懵懂的认识状态。若想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让他们真正地参加到科学实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探寻到科学的真谛,发掘科学世界的精彩,同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猜想假设,修正经验认识 科学活动发端于问题,而对于出现的问题,人们常常会根据“经验之谈”给出自己预见性的假设并且去设计实验验证,但是很多时候,生活经验却是错误和没有事实根据的。因此,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言之有理”的科学认识十分有必要。例如,在讲授“数星星”一课时,课堂伊始老师引入了一个牛郎与织女的神话故事,让大家对探究太空充满兴趣,同时向学生们提问:“对于大家日常能看到的星星、月亮或者太阳,你们有什么了解吗?”一时间学生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太阳、星星和月亮都会发光,有的说它们都在天上而且看起来很小,还有的说有的时候它们出来而有的时候它们不出来……当然,学生们都是根据生活“经验”或者感官得出的结论。为了修正他们的经验认识,老师带领学生查阅相关天文书籍,并做详细解释,最终让同学们知道:星星和月亮是不会自己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的反射现象;太阳有地球的 130 万倍大,而且星空中有很多星体都比地球大;在阴天时人们看不到太阳或者星星,是因为低空的云层阻挡了人们的视线。因此,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是老师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在实验验证过程中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常识性的认知”不一定都是对的,以修正经验认识。同时,各种新的科学认识和发现也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观察探究,探寻事物规律 科学活动的主体是探究,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由学生来主导。所有的科学发现几乎都来源于观察,有了观察才会发现问题并引发思考,进而展开科学探究。因此想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让他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