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刘半农和他的“她”刘半农和他的“她” 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11 岁的刘半农跟着母亲蒋氏去离家不远的庵堂进香,碰巧遇上城东朱夫人带着两个女儿进庵许愿。朱夫人的两个女儿出落得亭亭玉立,尤其是长女朱惠,明眸晧齿,楚楚动人,令情窦初开的刘半农一见倾心。 刘半农 4 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6 岁就能吟诗作对,因聪慧过人而闻名乡里。朱刘两家同住江阴城里,朱夫人对刘半农“神童”的声名早有耳闻,又见刘半农俊秀飘逸、举止不凡,满心高兴。得知刘半农尚未婚配,朱夫人遂主动向蒋氏提出愿将长女许配给他。蒋氏见朱惠聪慧漂亮,也满心高兴,一口允诺。 朱惠比刘半农大三岁。尽管有“妻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但刘父对此还是很介意,因此他以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反对这门婚事。朱家又提出将次女许配刘家,这次刘父应允了。 可是订婚后不久,朱家的次女竟患病去世。过了一段时间,朱夫人再次提出将长女朱惠许配给刘家,刘父被朱家的诚意打动,同意了这门亲事。 根据当时的习俗,男女授受不亲,订婚后不能见面。受新思潮影响的刘半农却不顾这些陈规陋俗,一有机会就往朱家跑。 有一次,他无意中看到朱惠裙下露出穿着红绣鞋的小脚,顿时心生怜惜,决心帮助朱惠摆脱缠足之苦。他请求母亲去劝说朱家不要再给朱惠缠足。朱惠听说此事后十分欣喜,从内心感激刘半农。 1905 年,14 岁的刘半农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获得免去一年学费及食宿费的奖励。1910 年 9 月,刘母病危,根据当地冲喜的风俗,刘半农赶回家结婚。尽管冲喜未能挽救刘母的生命,但从此,朱惠就成了刘半农一生中最忠实的伴侣。 由于家务繁重,朱惠两度流产,引起刘父的强烈不满。他听信卜卦先生的说法,认为儿媳“命中无子”,不能生育,于是强令刘半农休妻另娶,或以纳妾的方式传宗接代,甚至私下里为刘半农物色好了纳妾的对象。但刘半农早就下定决心,一生只钟情于朱惠一人,对父亲的建议坚决反对。1916 年秋,朱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下了一个女儿,刘父的担心终于被打消了。刘半农为女儿取名“小蕙”,寄予了他对女儿的美好期望。 1917 年 5 月,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对文学革命提出深刻见解,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由于才华出众,26 岁的刘半农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慧眼相中,被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1920 年 2 月,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去欧洲留学。留学期间,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