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经济大危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即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的感性认知到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理性认知。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也不够深入,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股票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名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些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 .简述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2 .以“ 产业复兴法” 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 一战” 后 1924~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繁荣” 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 稳定” 、 “ 危机” 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为应对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认识到:1 .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1.重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2.难点(1)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