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 填空题: 1 、阿恩海姆从他的 “知觉分化” 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 2 、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涂抹阶段、 装饰阶段 、再现和表现阶段。 3 、概念画期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的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 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 ,小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 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即促进其 审美感知 、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三个方面的发展。 5 、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是他们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 可视且可触摸 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 6 、展开性目标陈述的是 儿童学习 行为变化的过程,它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7 、表现性目标陈述的是 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 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 8 、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 形状 、明暗、 色彩 、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9 、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 美感效果 。简单地说就是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如单独构图、 并列构图 、均衡构图等。 1 0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 可立即指称 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 1 1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 对话法 。 1 2 、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 临摹画 、写生画、 命题画 、意愿画、饰画。 1 3 、 意愿画 是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1 4 、所谓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 主要特征 的情况下所构想的种种新表象。 1 5 、教师在引导儿童感知时,要遵循这样一种感知顺序:首先从远处感知事物的 整体及其背景 ,让儿童获得整体印象,其次到近处感知事物的 局部特征以及相貌 ,最后回到整体的感知上,让儿童形成牢固的整体印象。 1 6 、粘沙是典型的用 点状材料 制作平面手工作品的制作活动。 1 7 、剪贴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使用剪刀,锻炼儿童的 手指肌肉动作 的灵活性,发展儿童手眼协调能力。 1 8 、泥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