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寻找多个起点,何妨返回转折点寻找多个起点,何妨返回转折点 自从王德威发了一声威,说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后,晚清成了现代文学史家们众目所视的焦点。就是在晚清文学体内,追寻现代文学发生的缘由。这正是这一学术观点的深长意义。现在这种追寻有了积极的成果,苏州大学通俗文学讨论群体内的范伯群先生和他的弟子栾梅健先后在不同的论文里指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起点(范伯群观点)或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栾梅健观点)即是 1892 年开始在自办的刊物上连载问世的韩邦庆的长篇章回小说《海上花列传》。他们认为《海上花列传》从来就有鲁迅、胡适、刘半农、张爱玲的重视,现在反观,更可以找出种种“现代性”的因素,比如直接描写现代大都会的上海,以商人为主要刻画对象,提供“乡下人进城”的情节模式,运用地方“吴语”和口语“苏白”,学习外国的复杂叙述结构,运用现代出版方式发表等等。范、栾及他们的讨论我都熟悉,这个说法言之成理,我也钦佩和尊重。但这谈的是现代文学起点的重大问题,就算是“同意”也是要自己讨论一番的。在我的回忆里类似这样的寻找,已经不是唯一。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曾有一阵讨论过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期,当时就有 1894 年说,1898 年说,有老的 1840 年说,也有新的 1903 年说,真个是洋洋大观,众说纷纭。1894 这年没有什么文学事件,但有中日甲午海战我们的战败,这场战争对中国全民的心理刺激甚大,大家明白这个清王朝指望不上了,人心思变。文学是表现人民心理思想的,可见这一年重要。1898 年当然就是戊戌变法了,这一年严复的《天演论》出版,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而“诗界革命”的口号呼之欲出,这一年在思想、理论、教育、文学各个方面都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进程做了准备,确实重要。不过 1903 年尤其重要,而且真正是“文学年”:苏报案以前有邹容《革命军》出版,然后是四大责备小说家赶潮一样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品。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刘鹗的《老残游记》,金松岑的《孽海花》(前六回,后由曾朴改续成全书),都在这一年的报刊上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连载。范伯群先生当然知道 1903 年的不一般,只是他太看重《海上花列传》,就将起点定到 1892 年去了。假如像有的学者那样重视《孽海花》的“现代性”呢,还有重视《老残游记》本身表现出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