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新教材第八册第六课《牧歌》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将学过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运用到新的音乐学习中,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了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学”——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他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以歌曲为载体,学生为教学主体,引领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学习歌曲。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牧歌》不但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声乐体裁。本课我没有更多地介绍欧洲的牧歌,而是把精力放在了中国牧歌的特点介绍上。我以歌曲为载体,通过聆听、演唱、听辨、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长音表现出的悠长曲调;抛物线式的旋律进行(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以及大跳音程是形成蒙古族民歌开阔、稳健、骠悍性格的重要特点,另外宫调式的运用,这些都是最具长调特点的元素。 (二)学生情况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接触过蒙古族民歌,但是以舞蹈和表演唱的形式出现的。在教学中老师并没有让学生过多的关注蒙古族音乐的特点以及调性特点。随着学生年龄以及音乐知识积累的增长,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从“牧歌”题材、蒙古族长调特点以及民族五声调式出发,从演唱、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牧歌”这一音乐体裁来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了解蒙古族音乐的三个特点,让学生的认知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课教学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设置,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欣赏、比较、判断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牧歌“的音乐体裁以及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采用演唱、感受、对比欣赏加深对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的理解,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歌曲的学习。 (四)技术准备 将歌曲图形谱、范唱、以及用打谱软件和绘图工具制作成的乐谱,用 PPT软件制作成课件,使音乐、图片、乐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直观、简单的呈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清晰明了。 (五)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曾经通过舞蹈和表演唱的形式接触过蒙古族风格的乐曲,但只注重于演唱和舞蹈的形式,并没有让学生过多的关注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