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 扬之水 撰 《中国典籍与文化》二○○五年第三期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是南北朝时代难得的一份重要画迹。本文仅就已经发表的屏风画面揭明它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并认为,屏风画之图绘列女以及列女故事之取材,乃至屏风之背赵襄子论赏的赏其不骄侮之寓与临深履薄之拟,均与司马金龙一家同皇室、特别是文明太后间的错综关系有着某种呼应,至少折射出处在政争旋涡之中的墓主人的一种心态,而略可为史臣赞语作一补笔。 一 屏风之称不见于《经》,它出现在先秦经典中时通常名之为“扆”或“依”,又或用鸟羽装饰得华丽而称作“皇邸”①。不过后之史籍述前朝故事,已径自称作屏风,如《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云其“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②。 扆是背依之屏,《荀子‧正论篇》天子“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礼记‧明堂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释名‧释床帐》“扆,倚也,在后所依倚也”。扆表装饰斧文以象威仪③,斧又或作黼,便是云雷纹、勾连云纹等几何纹,此已由上海博物馆藏春成侯盉铭而得到确证④。斧文不仅用来装饰礼服、礼器,并且还包括仪仗等,如湖北阳新白沙遗址商代文化层与河南信阳罗山天湖一二号墓出土的商代缠丝线黑漆柲⑤,可知蕴涵其中的一种共同的寓意。 先秦时代家具简质,却很有灵活布置之便,因此临时性的设施为多,如幄,帟,幕,帐,几,席,等等,王及诸侯临时的听政与休憩之所,便常常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布置于上下左右前后,而用“扆”方便隔出一个“尊位”来。 两汉至于魏晋,文献中出现了屏风和小曲屏风之称⑥,它不再仅仅是背依之屏。木画屏风之外⑦,又有绣屏,雕屏⑧,云母屏⑨,琉璃屏⑩,等等,屏风使用的材质更加多样,并有至今可见的图像与实物。斧扆之制依然承继先秦遗绪,不过屏风的名称更为通行,且使用范围更加扩大,而又更多深入日常生活,虽然仍未与礼制完全脱离。小曲屏风与床榻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特别促进了屏风画的发展,诸经史事图画屏风当时成为风气⑪,后世并且一直沿用下来而成为传统。 以东汉灵帝立鸿都门学为契机,书法渐从纯粹实用中分离出一项独立的艺术。东晋,绘画也同书法一样有了独立的艺术品格,因此出现了不同于民间画工的士人画家。美术史家论汉画品类,曰可大别为三,其一传写经史故事,其一实写风俗现状,其一意写神怪祥瑞。后两类多为当时民间的艺术作品;至若王室士族,则极注重经史故事之传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