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过敏反应(下)一.围术期过敏反应表现分级●I级:仅皮肤症状,皮肤潮红、丘疹、荨麻疹●II级:除表现皮肤症状外,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III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紊乱;支气管痉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IV级:心脏停搏✔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和涉及器官的数量,如果症状出现非常快,皮肤症状缺失和心动过缓,则病情严重,此时如果处理不及时,预后极差。✔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应除外全脊麻、全麻过深、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气道高敏感(支气管哮喘)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二.诊断二.诊断—临床表现●三大系统临床表现;●绝大多数伴随皮肤症状,无皮肤症状则不能排除过敏反应;●术中不明原因的出现低血压或气道痉挛(气道压增高),应高度怀疑严重过敏反应,除非存在明确的可能病因;●围术期过敏,尤其是麻醉期间的过敏,经常是给药致敏药物后数秒或数分钟后出现,也可能延迟到1小时后;●发生时间越快,症状越严重。二.诊断—实验室检查1.类胰蛋白酶测定:临床症状出现后1h、2h、24h抽血测定,浓度超过24ug/ml或基础值3倍即为阳性,阳性诊断率92%。2.组胺测定:半衰期30-60min,临床难以测定;3.特异性IgE抗体测定:检测过敏原的IgE特异性抗体,可确诊。4.皮肤实验:严重过敏反应后消耗大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应在4-6周后行皮肤点刺或皮内注射试验,以确定过敏原,但假阳性率较高,有诱发严重过敏的风险。三.处理(一)立即停止给予可疑药物。(二)稳定循环1、快速输注电解质溶液,补充因毛细血管渗漏的液体丢失,维持有效循环容量。2、及时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可静注30~50µg,5~10min重复注射,必要时持续静脉输注1~10µg/min。循环受严重抑制时还可以持续静脉输注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胰高血糖素。首选用药—肾上腺素1.稳定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减少生物活性物质释放;2.兴奋a1受体,使全身血管收缩,对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3.兴奋β1受体,兴奋心脏,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改善组织器官缺氧;4.兴奋β2受体,解除支气管痉挛。(三)缓解支气管痉挛1、吸入纯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2、吸入沙丁胺醇或溴化异丙托铵。3、给予吸入麻醉药,加深麻醉。4、可静注氯胺酮1~2mg/kg和氨茶碱5~6mg/kg。三.处理(四)静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抗炎作用强,作用持续时间长,水钠潴留副作用小,但起效慢,达峰时间长(12~24h),过敏反应时并非首选,宜选用不需代谢直接作用于其受体的氢化可的松,应立即静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2mg/kg,可6h后重复给予,24h不超过300mg。三.处理(五)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异丙嗪+雷尼替丁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有效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过敏反应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出现急性期症状,需及时发现,果断处理;晚期症状通常持续4~6h,也有延续达24h,始终需要在重症监护室实时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始终维持生命体征正常。患者痊愈后4~6周应该完成皮肤试验,确定过敏原,并将结果告知患者和家属,同时填写过敏反应警示卡记录在案。三.处理四.既往全麻过敏史的患者的麻醉●详问病史,确定当时所用药物情况;●可对可疑药物进行皮肤试验,但假阳性率较高,且严重过敏后4-6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才恢复;●可预防性使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尽量使用简单的药物,避免药物过于复杂;●给药剂量尽可能小,给药速度减慢;●做好过敏反应的应急准备;●术中严密监测及观察,及早发现、及早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