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诊断与发生机制一、第五生命体征——疼痛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1 、疼痛作为第 5 生命体征,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2 、患者是自身疼痛的体验者和表述者,鼓励患者之间的互相交流; 只有患者才能真正了解其自身的疼痛感觉类型、疼痛如何影响生活以及如何减轻疼痛。 3 、患者有权对自身的疼痛进行客观评价。二、疼痛的分类 1 、依病理学特征,疼痛可以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或两类的混合性疼痛 )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完整的伤害感受器感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 正常情况下, 疼痛冲动由神经末梢产生, 神经纤维负责传递冲动。当神经纤维受损或神经系统因创伤或疾病发生异常改变时也会产生自发冲动,引起的痛感会投射到神经起源部位,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2 、依疼痛持续时间和性质,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又分为慢性非癌痛和慢性癌痛。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 少于 2 个月 ) 、通常发生于伤害性刺激之后的疼痛。慢性疼痛的时间界限说法不一,多数将无明显组织损伤,但持续3 个月的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3 、其他特殊的疼痛类型还包括反射性疼痛、心因性疼痛、躯体痛、内脏痛、特发性疼痛等。三、疼痛发生的机制认为急性疼痛是疾病的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可分为4 个阶梯。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transduction) ,一级传入纤维、脊髓背角、脊髓一丘脑束等上行束的痛觉传递(transmission) ,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interpretation) ,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的痛觉调控(modulation) 。(一)、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急性疼痛为伤害感受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是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 机体受到物理、 化学或炎症刺激后产生急性疼痛的痛觉信号,并通过神经传导及大脑的分析而感知。1 、痛觉传感皮肤、躯体( 肌肉、肌腱、关节、骨膜和骨骼) 、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和内脏神经末梢是痛觉的外周伤害感受器。2 、痛觉上行传递( 1 )痛觉传入神经纤维:传导痛觉信号的一级传入神经轴突是有髓鞘的A δ 纤维和无髓鞘的C 纤维,其神经胞体位于脊髓背根神经节。( 2 )疼痛信号在脊髓中的传递:脊髓是疼痛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一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经过初步整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