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20 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从 2002 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我们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如下。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 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 ⑵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 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 年高考 湖北卷) 译成: ⑷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 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 ⑹ 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 ⑺ 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 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