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基础知识与合理使用药学部•临床药事科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抗菌药物的PK/PD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使用案例分析内容摘要抗生素:是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合成。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杀菌药: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MBC。化疗指数(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表示即LD50/ED50,或者用5%的致死量(LD5)与95%的有效量(ED95)之比表示即LD5/ED95。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这种效应即抗生素后效应。首次接触效应:是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时不再出现该强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明显增加,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抗菌药物的PK/PD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使用案例分析内容摘要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分类青霉素头孢烯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烯类•ß-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单环ß-内酰胺类•ß-内酰胺抑制剂及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多肽类•抗感染药物其他抗菌药•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合成抗细菌药•磺胺类•呋喃类•抗真菌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合成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原虫药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抗菌药物的PK/PD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使用案例分析内容摘要药代动力学(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药效学(PD)是药物对机体或病原体所产生的效应。什么是PK?什么是PD?•血药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Cmax)•达峰时间(peaktime,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半衰期(halflife,T1/2)体内药量消除一半所需时间常用的药动学参数PK/PDparameters(hour)(μg/mL)CmaxT>MICT>MICCmax/MICAUCAUCBCMICAUC/MIC抗菌药物分类PK/PD参数相关药物浓度依赖性AUC0-24/MIC或Cmax/MIC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时间依赖性短PAET>MIC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碳青霉烯类长PAEAUC0-24/MIC阿奇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氟康唑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患者男性,54岁,行胆肠吻合术,术中可见腹腔脓液,取脓液送病原学培养,同时经验性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g,ivd,q12h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体温最高39.7℃,血常规:WBC18.1×109·L-1,N91%;术后第4天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改善,仍有高热(最高39.2℃),复查血常规:WBC17.3×109·L-1,N88%;脓液培养结果: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临床医生困惑:药物选择合理,为何抗感染疗效欠佳?病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该药每日给药两次的治疗方案导致其T>MIC较低,影响疗效。建议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法改为0.5g,ivd,q6h,交待护士将每剂的滴注时间控制在1~2h。给药方法调整第2天患者体温即降至38.1℃;第3天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WBC9.1×109·L-1,N74%,表明患者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临床药师意见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抗菌药物的PK/PD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