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绝非满式汉语 粤语及客家话绝非古汉语活化石 在网上可以看到有些文章在鼓吹普通话是“满式汉语”,其中有一篇题为《普通话是北京话吗?》,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从过去到现在,似乎是颇有点论据,可惜仔细看去,却没有什么可以站得住脚的。 不过,既然有这样唬人的文章存在,不得不予以辨明。 其中心意思可以归纳为:普通话是满清时的官话,所以必然受到满语在语音上的影响,是一种蹩脚的汉语。怎么个蹩脚法呢?一是满人学汉语时丢掉了入声,二是在汉语中增加了zh, ch, sh, ri 卷舌音。 这都是随便捏出来的,是站不住的。先谈和入声字有关的问题。 汉语中的入声实质上就是以-k,-t,-p嘴形运动为结尾的字。满语中有以辅音字母结尾的音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在他们学汉语时,很可能不习惯这种发音;如果有,在学入声发音时,可能未必准确,但绝不会发不出来,至少应该比现代北方人学入声更易入门和更习惯。 老夫不懂满语,只好查找,在网上找到《满语单词学习》,看其中单词,其中确有不少以辅音为音节结尾的字,随便举几个例子: sikse / 昨天 labdu / 多 sembi / 说 如果网友有兴趣,可以上网查询。不知道满语发音时上述的“k、b、m”是否发音很短促,但可以推论,绝不可拖长音,否则就会和有元音的音节相混。如果满人学汉语学的不好,带来了满语的影响,正应该在他们学到的汉语中,出现一些像满语那样以辅音结尾的音节才对,或把一些本有元音的音节发的好象只有辅音一般,例如把三音节的“独木桥”读成两音节的“独 m 桥”,吞掉一个元音(陈佩斯的卖羊肉串小品中,装维吾尔族人说话,就有这类发音),而不应该把本来应该发出的辅音结尾丢掉。而维吾尔语正是属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同属阿尔泰语系,跟满语发音机理接近的蒙古语中,大多数辅音都可以处在音节尾,所以,依同样推论,入声的消失也不应归于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 认为满族人学不好汉语而使入声消亡有一大逻辑矛盾,这就是在北方汉语方言区(晋语除外)中入声皆已消失,怎么能想象满族的贵族们去劝说陕甘高原、云贵山区以及中原的穷乡僻壤的人们放弃入声发音的! 北方汉语入声的退化是早在九百几一千多年以前的时间中逐渐发生的,和满族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从总体上说,入声调是在逐步消亡着。粤语及客家话、福建闽南语和客家语中确实较好地保存了古代入声韵尾-p,-t,-k ,而同属闽南语的广东汕头话只保留了 -k,闽东福州话简化成喉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