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融合教育的要素、体系和模式•第一节融合教育的要素•第二节融合教育的体系•第三节融合教育的模式第一节融合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包含哪些主体?•二、学习者•包含哪些群体?为什么不说是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影响物)•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融合教育三要素第二节融合教育的体系•一、行政体系(管理)•二、具体操作体系(执行)•三、服务对象体系(对象)•一、融合教育行政体系•二、融合教育的具体操作系统家庭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残联政府社会医院康复治疗机构教师康复治疗师医生我们的猜想: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1、特殊儿童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共存共荣、相互需要、相互支持学习共绘人生、社区的平衡与“正态”、“常态”。•共荣共进的关系,相互需要(我们需要他们、向他们学习生命力、真诚、对我们的亲近)。•2、不要简化、畸化他们的生活。•要让他们有选择、尽量自食其力、不要删减生活环节。•不要因为孩子生理的原因而取消有关活动。•例:大龄儿童不要再教儿歌,可以教流行歌曲。教学要符合年龄要求。•3、障碍(智力、适应能力等)是动态的、变化的。障碍是相对的。•4、对“适应”的理解。•有一个智力障碍的音乐爱好者说;“我全部适应生活那会很庸俗。”•5、多从生态环境着眼,看其与环境的适应,利用或改变环境。•让环境活起来、主动起来,成立支持系统。•6、避免强补缺陷。•不要强调缺陷,同时存在潜能、能力、优势。从这里入手,可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发展。•7、全人的个别化的生态、生活的教育。•缺陷与潜能并存,包含学龄前、学龄儿童、职业培训、成人全生涯的人。•生存是连接的,教师是片段的,应该做好多个片段的连接,我们目前在转接过程存在不足。•针对个别化开展教育,平等参与生活。•8、自我作决定、自我调控。•被安排、被决定。•特殊儿童教育生态化教育内容•涵盖极广、有家庭、社区、学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依据:儿童成长发展在环境中进行。•(一)家庭环境:•空间——客厅、卧室、洗手间、阳台•客厅活动——接待客人、看电视、全家聚会、听音乐、娱乐、开关门、防陌生人。•要求:•体现主人兴趣和爱好。有家的温暖感。自然、自由的、地板平坦的、防滑、洁净、通风、舒适、茶水、糖果。•建议:•客厅连接大门,要防盗、防陌生人。•接待客人的机会让孩子一起接待客人。•让孩子请小朋友一起玩,给大家发糖果,多给孩子玩。•(二)社区环境:•到小朋友家玩、邻里相处、过马路、商场购物、乘车、做客、游乐场所、医院、邮局、银行等。••四、生态化特殊教育原则•1、依自然生活、生态去利用或模拟。•2、对工作、生活的兴趣。•3、学习自己工作规划、参与。•三、融合教育的服务对象体系第三节融合教育的模式•一、资源教室模式•二、咨询教师模式•三、巡回服务模式•四、资源中心模式•五、教育配对模式•六、合作学习模式•七、特殊教育班模式•八、大陆随班就读模式•九、香港全校参与模式一、资源教室模式•(一)资源教室的含义•(又称辅导教室)主要流行于美国与加拿大,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在融合班级接受教育,但腾出一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个别辅导。•(二)资源教室的配置•1.人员配备•视一所全纳学校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数量的多少,资源教室可配备一名或多名全天的特殊教师,即资源教师(ResourceTeacher)。同时,根据需要也可配备一些其他相关人员,如心理咨询师、语言治疗师、行为矫正师或行走定向专家,如果需要,也包括医生和护士。•2.设施配备•资源教室的配备,一般应包括:•①课桌凳,如有必要可特别设计;•②一船教学用具,如黑板、教具、学具、教材、特殊教育参考资料、工具书等;•③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录音机、多媒体电教设备、幻灯饥或投影仪、复印机等;•④康复器材,如语言训练仪、室内健身器材等。功能资源教室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资源教室模式是一种暂时性的支援教学。•②资源教室模式强调个别化教学。•③资源教室模式具有预防功能。•④资源教室模式具有统合功能。•⑤资源教室模式可以缓解隔离与标记的不良影响。区别操作流程:二、咨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