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四 泡沫稳定性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测量一定条件下泡沫的半衰期,用以判断泡沫的稳定性 二 实验原理 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多相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液体是分散介质(连续相)。制备泡沫的过程中,液体中的气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易在液面上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液膜隔开气体的气泡聚集物——泡沫。泡沫的发泡性是指泡沫生成的难易程度和生成泡沫量的多少;泡沫的稳定性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寿命),即消泡的难易。 用于测量泡沫性能的方法有许多,传统方法有气流法、振荡法和搅动法。现代方法有:近红外扫描仪法、电导率法、光电法、高能粒子法、声速法、显微法。 本文主要根据泡沫形成的方式对气流法和搅动法进行介绍。 1.气流法:气流法的装置为一带刻度的、底部装有毛细管的圆柱形石英管。为确保起泡前容器壁保持干燥,需通过长颈漏斗伸向容器底部向容器中加入试液。试验时,以恒定的速度向容器内缓慢通气一段时间后,立即测量停止通气时产生泡沫体积作为溶液起泡性的量度。记录下泡沫高度衰减到原来高度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t1/2,用于表征泡沫的稳定性。此外,膜起泡法也是通气法中的一种,这种新方法主要是使作为分散相的气体通过膜的微孔被压入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被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稳定,并由于气体流动的剪切力使之与膜表面分离。此法的优点是泡沫的粒径分布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并随膜孔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气流法仪器简单,重复性良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泡沫性能评价方法之一。但如果刻度量筒直径过小时(小于3cm),会存在壁效应,对测试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2 搅拌法(Waring-Blender 法): 将一定体积待测试液加人量筒中,记录液体高度为I,开动搅拌器,转速4000-13000r/min,搅动30 秒后,停止搅拌,记录泡沫初始高度为M,记录5min后泡沫高度为R,试验温度为(25 士1)℃,溶液的发泡力Fm,泡沫稳定性Fr 分别表示为: Fm=M-I Fr=R-I 搅拌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搅动量筒中的试液产生泡沫,以停止搅拌时的泡沫体积表示起泡性,以泡沫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计算泡沫寿命:V 为时间t 时的泡沫体积,V0 是泡沫层最大体积。 搅拌法测定泡沫的稳定性 泡沫性能 v -t 曲线 可由 v -t 曲线求得,量出 v -t 曲线下的积分量,即为泡沫体积对时间的积分面积,用 Lf 表示出泡沫的稳定性。在搅拌过程中可以控制其搅拌速度不变,这种方法与倾泻法或振荡法相比具有更好的重复性。此法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