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调研报告 创新思路完善机制 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关于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有效巩固和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是当前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政府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用于新增项目建设,对存量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多数设施处于低效甚至无效运营状态,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瓶颈。本文拟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情况作一分析,并就如何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我市通过实施“小五化”、“城乡一体化行动”和整市整治工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农村道路、农村饮用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绿色村庄等工程实施后,许多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如此面广量大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由村级组织运营和管理,容易出现管理维护不到位、后续资金缺乏、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今年 7 月,我市制订出台了《XX 县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通过半年的试行,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1、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养护以及路灯照明、饮用水供水设施、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市农办综合协调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创建办、林业局、农业局、供电局等业务职能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管理项目的指导、检查和服务工作;各镇街、行政村负责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实施工作。职能部门、镇(街道)、村、户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形成了四级联动、互为依托的工作网络。 2、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根据义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管理情况,确立了“市财政补助、镇(街道)配套、村户自筹”等三位一体的资金筹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 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各镇街根据各自实际,给予 50%-80%配套资金,最高镇街达到 1:1 配套,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顺利运行。我市还积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的收费模式,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特别是村内企业(工厂)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