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深度设计:注重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主线设计: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内容设计:明确提出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体系设计: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 6 学分,由“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三个模块组成。适用设计:明确规定适用范围,即必修课程的 3 个模块所有学生必须修学之外,报考普通高校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 4 学分(每个模块 2 学分,36 课时。开课设计: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规定,选修课可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同时开设。一、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与旧大纲相比(1 地球与地图精简内容。常识性内容不再列入基本要求,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图的用降低难度。减少了地球是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地形剖面图等,降低了难度要求。知识转化为技能。删除地球仪、图例和注记等知识点,只要求会用地球仪和地图。增加新内容。增加了电子电图、遥感图像的应用等新内容。(2 世界地理精简内容。世界层次上的自然地理要素从五项减至地形与气候两项;地区由 13个减至 5 个;国家由 15 个减至 5 个;删去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单元。降低难度。删除海底地形、地形的形成、气压和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等。充实人文地理内容。居民单元增加了聚落;地区层次增加了旅游业和文化习俗;国家层次增加了民俗等。提高人地关系综合性。大洲层次增加了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地区层次增加了河流与城市分布;国家层次增加了资源环境问题。关注国际关系。地区发展差异增加了国际合作;大洲层次增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层次增加了区域性国际组织;国家层次增加了国际关系。(3 中国地理提高综合性。将区域与政区、人口与民族两个单元合并为疆域与人口一个单元;删除了半岛、岛屿等具体内容。将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单元合并为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一个单元。删除了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将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单元合并到经济与文化单元之中,删除了商业、旅游业。加强人文地理。增加文化(含民俗、旅游;分区层次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人地关系。加强地理性。删除了不属于地理范畴的农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