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落实上世纪末语文教育的一场论争轰轰烈烈,持什么观点的都有,但基础语文教育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失落的弊误却是大家公认的。当这种“唯理性”、“尚知识”的教学模式充斥课堂时,只重视对语文知识的解构和分析,重视答案的“标准化”和“唯一化”,而忽略对语言文字内涵和灵魂的发现,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忽略人性之美和人本精神熏陶的做法,便将最具趣味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教育变成了纯技术性的近乎八股文的应试训练,变成了学生最不喜欢学的课程之一。怎样才能让语文教育找回失落已久的人文性,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意味,让语文基础教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对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呢?那就要从小学语文教师做起,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做起。通过每一节语文课教学,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注重学生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每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语文课堂人文教育实践的意识和策略。一、牢固树立教师的人文意识儿童在课堂上接受正规人文教育的第一位老师便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懂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树立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通过语言和文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和方法。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知识、文化功底的基础上的。大家一定都记得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以学生为本,抓“新、趣、情、思”四个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并且十分讲究教文育人的整体性;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注重教学的人道化,学生的独立人格受到尊重,注重教学的民主化,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强化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实人文教育的成功范例,这成功来自于前辈们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厚的人文素养,他们不仅注意用不断地学习来丰富和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还始终将这种人文意识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他们那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的人文精神、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