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疗救助现状的调研报告在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医疗救助既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难点。xx市自2008年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以来,三次调整医疗救助政策,积极扩大救助覆盖面,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标准,推动城乡一体化,为缓解贫困群众看不起病,防止城乡居民因病致贫返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建制与运行时间较短,医疗救助制度还不够健全,加之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医疗救助功能发挥与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亟待在实践和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基于xx市医疗救助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就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出政策性建议。一、xx市城乡医疗救助情况xx市现有城乡困难群体24000人,占总人口的3%。2008年以来,共救助城乡困难居民250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486万元。其中,2008年、20XX年、20XX年救助城乡困难居民分别为350人次、650人次、150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分别为42万元、109万元、335万元,医疗救助工作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三年受益群体翻了两番,救助资金翻了三番,困难群体享受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xx市医疗救助政策主要内容:1、救助对象。按有无救助起付线分为两大类。无起付线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城乡低保户、农村建国前老党员、享受民政部门定期定量生活补助费的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六级以下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有起付线对象包括因患病导致生活困难而又无自救能力的城乡居民。2、救助标准。无起付线对象由财政资助参合参保,每年自付医疗费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下按30%救助,5001元至10000元之间按40%救助;10001元以上(含10001元)按50%救助,且五保户每年自付医疗费在2000元以下的还给予全额救助。有起付线对象救助起付线设为1.5万元,起付线以上部分按30%比例救助。所有救助对象最高救助额不超过1.5万元。3、救助方式。无起付线对象实行“一站式”平台支付。当第1页共8页救助对象支付医疗费用时,医院利用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按规定标准,完成结算救助同步到位。有起付线对象实行手工支付。采用书面申报审批的方法,由患者出院后凭相关证据、证明和票据,向镇(区)民政部门申报。镇(区)民政部门审查公示,报医保主管部门审核,再由市民政部门审批发放。二、影响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的因素分析(一)目标定位对医疗救助的影响。医疗救助的根本目标是为困难群众提供最“兜底”的保障服务,满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医疗需求。从xx市的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基本医疗需求服务含义模糊、医疗救助范畴界定不清等问题,不利于医疗救助制度正常发展。1、目标定位不明确,凸显医疗救助制度的保守性。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和社会向一部分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它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为改善民生而作出的制度性安排,作为守护贫困群体生命线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它要发挥政府的“兜底”作用。这里的“兜底”作用,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各级政府对无力支付基本医疗需求费用的贫困群体实行“兜底”。这也是医疗救助最终的制度性目标。但xx市自医疗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并没有确立“兜底”作用的制度性目标,也没有解决“兜底”问题的时间表。不仅xx市这样,其他各地也是如此。即使在20XX年,国家四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中,也只是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实行“兜底”的制度性目标仍然不能“摆到桌面上来”。2、基本医疗需求服务含义模糊,不利于实际操作。20XX年,《xx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提出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的目标。但对于什么是“基本医疗需求”,政府对个体的救助对象实施医疗救助时,应该投入多少资金救助,救助到何种程度,救助到什么时候,才算满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都很模糊。同时,由于基本医疗需求是一个第2页共8页相对范畴,具有一定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