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态变化技能 一、教态变化技能概述 所谓教态变化技能是教师变化不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交流情感、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作用与我们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外加的语言提示是指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使用“哼”、“嗯”、“啊”等语气助词,它同样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形容我们的语言内容。例如, “你是好学生”这句话,加上不同的语气助词和语调,意义和情感是完全不同的。 非语言和外加语言提示是教师教学中生动性的主要部分,教学的生动活泼基本上是由于不断变化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的注意。有些课堂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是授课人语言呆板,很少有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缺乏手势的协助等。 二、教态变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教反映在许多方面,而非语言的教学行为是身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情感、态度、手势、站立姿势,甚至服装、发式等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激励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变化自己的非语言教学行为,除了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外,还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能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启发作用 教师非语言的教学行为的重要特点是模拟性和象征性,它能引起学生对事物本身的丰富联想。尤其是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动作和感情,通过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因此,他对学生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 4.强化作用 教师非语言教学行为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他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增大了接收的信息量。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总结了人接收信息的效果公式: 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接收信息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三、教态变化的类型 1.身体的动作 教师在课堂上身体的动作,主要指教师在教室里身体位置的移动和身体的局部动作。 (1)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走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只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