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新阶段特困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把特困村建设作为我县新阶段扶贫开发主战场的必然性根据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前的调查摸底,年底全县有农村贫困人口万人,其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万人,相对贫困人口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XX市核定我县有市级特困村(以下简称“特困村”)个,特困村总数占全县总村数的。这个特困村的主要特点:一是地理位置特殊,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峡谷区、深丘岭谷区和低山河谷区。二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共有特困户户,贫困户户,分别占全县特困户、贫困户的、;共有绝对贫困人口人,占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的,相对贫困人口人,占全县相对贫困人口的。三是特困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存在“三低六难”,即三低是生产生活水平低、贫困人口的素质低、抗灾减灾能力低,六难:饮水难、行路难、增收难、就医难、上学难、看电视难。由于特困村具有以上特点,县委县府决定把个特困村建设作为我县新阶段扶贫开发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的必然选择,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是我县扶贫开发五年规划顺利实施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县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XX县区的必然选择。二、我县特困村建设的实践⒈特困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尚未解决温饱的特困人口为首要对象,以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为重点,以“两增两减”为目标,按照“基础拉动、产业推动、园区带动、部门互动、科教促动”的扶贫开发思路,以“连片开发、产业覆盖、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为项目开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突出基础建设,重抓主导产业,注重公益事业,猛攻薄弱环节,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程。⒉特困村建设的特点。一是重点突出。以规划为蓝本,以项目为载体,对特困村建设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人口基本素质为核心,以“”扶贫工程为建设内容,扶贫资金到村、扶贫项目到户,受益到贫困农户。二是分批启动。全县个特困村第1页共5页在—××年年中完成新一轮规划建设任务,按照一次规划,分批启动特困村,分年实施扶贫项目,逐步解决的办法,进一步改善特困村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三是资金集中投入。为保证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到特困村,市里每年安排特困村总数财政扶贫资金万元以和工贷赈资金万元,集中投入到当年启动的特困村,解决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发展。⒊特困村建设的主要成效。经过二年多的扶持,特困村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至××年底,特困村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万人,下降了,相对贫困人口下降到万人,下降了;二是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新修整修乡村公路条,公里,其中,新修公路条,解决了个村新通公路问题。新建和整扩建人畜饮水池口,建集中供水工程处,修建渠道条千米,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贫困户住户改造和高山贫困户移民搬迁户,人。三是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特困村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支柱,以多种经营为补充的产业化格局,全县个特困村两年人均增收元,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年增长。三、当前我县特困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从前两年我县关于重点扶持特困村的实践来看,这种扶贫新思路的形成具有现(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实的必然性,操作的可行性,客观的合理性,它对全县新时期扶贫工作如何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具有重要意义。但重点扶持以村为单位的扶贫工作,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运行的时间还不长,各级干部和群众的接受也还有一个过程,不可避免少数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特困村建设与群众积极性之间的矛盾。被确定为当年启动的少数特困村,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不高,不愿集资,不愿投工投劳,不坚持扶贫项目的建设资金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即国家补助、群众集资、群众投劳各,“等、、要”的思想严重。而当年未启动的特困村或非特困村群众愿望强烈,主动性强,出现了有乡村干部带头借款、贷款干,外出人员和在外地的工作人员捐资干,提前建设,而且群众集资、投劳折资总额第2页共5页最高达,但乡镇又不能把当年启动的特困村项目资金到未启动的特困村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