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部队间通讯的需求,无线电技术迅速发展,也因此提供科学家一种无线电波范围的电磁波能源。1951 年,科学家就利用这种电磁波发现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NMR)。经过将近四十年,不断的演进与改良,今天,核磁共振已经是化学、医学、材料等科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做核磁共振实验的仪器,除了无线电波范围的电磁波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磁场。早期核磁共振仪,主要应用于物理性质的探讨及化合物的鉴定;仪器中使用电磁铁,磁场较低,以改变频率的扫描方式侦测讯号,获得核磁共振光谱,称为「连续波核磁共振」(continuous wave, CW-NMR)。与其它光谱方法比较,CW-NMR 灵敏度较低,虽然多次扫描,可以提高灵敏度,但时间上极不经济,只应用于少数的原子核,如氢、磷、氟。 新一代的仪器,整合超导材料、电子学、计算机的研究成果,使用超导体磁场及高能量的无线电电磁波,以脉冲的方式激发样品,可以迅速获得数字化的讯号,所以容易累积多次讯号,提高灵敏度。在计算机中,数字化的讯号,需经傅氏转换(Fourier transform)的数学处理,获得核磁共振光谱,因此又称为 FT-NMR。 如今,核磁共振除了上述功能之外,最近发展出显微照相(microimaging)及医用照相(MRI)技术,可以不经开刀对肿瘤准确定位,因此核磁共振也成了重要的医学诊断工具。 在不同的应用上,核磁共振都必须具备磁场及电磁波源的基本配备,但各仪器的细部构造却不相同,复杂的层次也大异其趣。活体核磁共振(in vivo)使用表面线圈,核磁共振影像必须具备磁场梯度;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则要求非常均匀的磁场。本文仅介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NMR),在化学结构分析上的应用──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one andtwo dimensional NMR),以酒精作为样品,解说二维光谱。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周期表上的元素,有部分原子核具有磁性,含一个质子的氢(1H)就是具磁性的原子核(见图一)。磁场中,带有磁矩的原子核,与磁场作用,造成磁矩与磁场之间,只能有某些特定的相对排列方向,而产生能阶差异;利用无线电波观察这种能阶差异,或观察原子核吸收、放射无线电波的现象,就是「核磁共振」。 氢原子核磁矩,有两种自旋(spin)状态:没有磁场时,磁矩排列混乱,无法分别这两种自旋状态,可说是在相同的能阶之下(见图二)。但在磁场下,就能产生能阶差异,磁矩顺着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