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规范之路有多远近期参加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重温1996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小学管理规程》,静心学习思考,感慨良多:十年过去了,量大面广的农村小学,管理何时才能步入规范的行程。平稳衔接,难以实现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时下的学前教育多半呈现小学化趋势,不是以童心、童趣为前提,以启迪思维、训练习惯为基础,而是把儿童培养成知识的容器,超前教育使小学教育不得不再去校正学前教育。在小学教育与中学的衔接上,新课程要求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学科,而小学师资的严重短缺,造成了英语教学质量差,与初中的教学衔接无从谈起。过多地强调知识灌输,使小学阶段应当形成的养成教育、心理素质锻造、耐挫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有所缺失,未能为升入初中做好准备。盲目撤并,班额扩大教育体制改革后,撤销乡镇教办,中心小学履行乡镇小学管理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撤并村小或教学点,壮大中心校办学规模成了教育管理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一些中心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撤并时搞短、平、快,导致班额急速扩大,因材施教的原则大打折扣。撤并村小应该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另外,办学效益的竞争引发生源上的流动本无可非议,但要有理、有序,要保证当地各小学的教育大体均衡。教育教学,常被干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应有利于教育教学。但在实际办学中,却发生了一些偏差。比如,开展活动与教育教学抢时间。学生的发展需要活动来促进,但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有主题、有目的、有新意。有的小学常规活动年年搞、特色活动月月搞,主题活动周周搞,翻来覆去离不开征文、演讲、办小报。教师、学生疲于奔命,不得不应付了事。教育教学是相对平稳的工作,不宜搞波浪式、运动式的推进,应当让教师将主要的精力和心思集中到促进学生发展上。德育工作,缺乏实效反思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行式,的确有生硬、机械、走形式之嫌。说它生硬,是因为德育尚存在人说你听、我教你做,甚至亮嗓子、瞪眼珠、擂桌子的现象。说它机械,是因为德育工作不能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上第1页共2页面怎么说,学校就怎么做,上面确定什么教育重点,学校就搞什么教育重点,思想教育仿佛成了流水线。说它走形式,是因为德育总是应节而教,没有将德育真正融入生活中。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评价机制,亟待重建素质教育的推行,新课程的实施,都呼唤评价制度改革。然而,一些学校不但师生评优唯成绩论,就连评定文明班级也将其作为决定因素,似乎只有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上的较量才最能促进师生发展。唯数字化考评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格格不入,学校应该重建教师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干部队伍,机构臃肿一些办学规模并不大的农村小学,管理机构臃肿,校长室、党支部、教导处、教科室等,一应俱全。学校要发展,领导班子的引领很重要,但是引领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干部队伍是否人员精干、素质过硬、工作务实、绩效显著。小学领导班子不必要林林总总,满眼是官。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小学又是这一事业的根基,只有科学、规范发展,才能推进育人这项事业顺利前行。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