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 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 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 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 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 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 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 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 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 画竹讲究构图,讲究聚散关系。一幅画中竹叶的布局有聚有散,不可均匀对待。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都应在作画之前有所考虑,有所计划,正所谓“胸有成竹”。 二蚕抵首”的组叶画法 “二蚕抵首”的组叶形式能较清晰地表现出叶子与枝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