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第 1 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今天,我们一年级举行了 ipad 教研活动,我执教了《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活动中我收获颇多,通过 ipad 课前设计以及课上实践,预设效果和实际效果差距不是特别大,总体较为满意,以下我就从教学设计和 ipad 运用两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反思。一、画廊创设,走进雪地首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总共 6 句话,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文章生动优美,非常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我在设计本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些教学目标:学会“啦、梅、用、几、成”五个生字,情景回忆下雪时的情景,读出"下雪啦,下雪啦!”兴奋的语气。通过本课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用上“像”说一说。学生读通课文,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体会出向往冬天,发现冬天更多秘密的迫切愿望。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猜谜语让学生说出“雪”,再联系上个月杭州的一场大雪让孩子慢慢走进情境。紧接着,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森林雪景的场景,让孩子们变成森林里的一只只小动物,看到鹅毛大雪后会如何发出“下雪了,下雪了!”的感叹!孩子第一次读的时候感情明显没有那么强烈,读得较为通顺但是体会不到如此开心的心情于是,我创设了一个 ipad 画廊,放进了许多美丽的雪景图,孩子们在看的时候忍不住发出了“哇~~~”的感叹声,从他们的表情中教师看到了孩子此时此刻兴奋的心情,于是立马提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就能马上回答出:开心、兴奋、激动、惊讶等词。于是我告诉孩子,人在激动的时候声音容易响,语速容易加快,你能再读一读吗?孩子再次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加快加重语气,于是第一个句子很好地落实下来了。二、寻找脚印,学习儿歌在巩固好字词后,我采用了学生读,寻找四位小画家究竟画了些什么。孩子们对着 ipad 开始自由的朗读,期间会有小组成员进行讨论问题。紧接着,我出示了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填空:小鸡画了(),小狗画了(),小鸭画了(),小马画了()。孩子基本都能很快地把空格填出来,然后把“了”字擦掉,就变成了课文的小儿歌,让孩子去读,感受原来一个普通的句子去掉一个字就能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体会儿歌的魅力。孩子在初步读通了句子后,出示一幅小鸡在雪地里走路的图片并给孩子一个句子:因为()的脚印像(),所以()画()。学生通过这个句子的填写知道了原来雪地里的小画家是用它们的脚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