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集的生成及其编纂体例 所谓总集,指的是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图书文献。在中国古代图书文献中,春秋时代编纂成书的《诗三百》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但早在西汉,人们就把《诗三百》视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从东汉刘向(前77-前6)父子的《七略》开始,历代书目都将《诗经》列入“经部”,而不把它当作总集[① ]。刘向辑录的《楚辞》,收录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宋玉(生卒年未详)等人的诗歌作品,原本也应属于诗歌总集。《四库全书总目》卷148《楚辞章句》提要即云: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 《大招》, 而以贾谊(前200-前 168)《惜誓》、 淮南小山《招隐士》、 东方朔(前154-前 93)《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② ]但在历代书目中,又一直以“楚辞”别为一门,与集部的“总集”、“别集”并立[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148“楚辞类序”称:《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著也。[④ ]按《隋书》卷35《经籍四·集志》分集部为三类:楚辞类、总集类和别集类。其“楚辞类序”云:《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前53-18),嘉其文彩,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⑤ ]既然后世文人在楚辞写作的体例与风格两方面都难以为继,那么就只能将楚辞单列一类,与后世的总集判然而别。正因为如此,《四库全书总目》卷186“总集类序”说: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其书虽佚,其论尚散见《艺文类聚》中,盖分体编录者也。[⑥ ]以西晋挚虞(约245-约 312)的《文章流别集》为总集编纂体例之始,其说亦本于《隋书》卷35《经籍四·集志》: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滋以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⑦ ]挚虞所作,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章流别集》41 卷(梁60 卷)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