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问题〗 关于“认识图形”,传统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考虑到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先接触的是立体图形,比如,孩子们玩的积木中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平常用的日用品都是立体图形。因此,教科书把认识平面图形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教学,这样遵循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考虑到:一是如何突破“面”在“体”上这个难点。二是感知图形特征,应把握到什么“度”。因此我从学生熟知的立体图形引入,通过在立体图形上找“平平的面”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针对六七岁的孩子好动、爱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因此我在课堂上用“玩”的形式串起一节课,将知识点蕴含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等活动,让孩子乐学、愿学、玩中学。〖磨课要点〗 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圆柱可以滚动的特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已有生活认知: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大部分孩子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是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何突破难点的思考:由于这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正式认识平面图形,很抽象,又要让孩子明白面是平的。因此我选择用圆柱作为突破口,让孩子明确平面和曲面的区别,从而引入立体图形上存在平平的面,并顺利进入摸“面”,移“面”两个环节,从而突破“面”由“体”来这个难点。2、终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体会“面在体”上,培育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 4 单元《有趣的图形》第 36、37 页的内容。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育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培育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形、沙盘。 学具:立体图形实物若干、白纸、笔。〖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