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1979 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进入 90 年代后,我国居民储蓄额的增长上升到一个新的阶层,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各经济学家及政府的广泛关注。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适度的储蓄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居民储蓄使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贷款,有利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居民储蓄如果达到适度的点后依然高居不下,说明国家居民的消费欲望和能力不强,需求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1991 年到 2008 年的 18 年间,居民储蓄存款率增长率达到 25 倍多。1998 到 2000 年期间由于中央银行的连续降息、政府开征利息所得税、储蓄实名制的实行等因素,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进入 2001年后,储蓄存款增长势头再次加快,到 2007 你 12 月末 17.25 万亿元,2006 年到 2007 年我国虽然经历了一轮巨大的牛市,增长幅度有所降低,但是总量依然高居不下。从国际角度看,我国储蓄从 80 年代以来,一直列居世界前列,这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伴随着储蓄的高速增长,消费的持续低迷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多年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但成效均不明显 。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我国居民存款额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存款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 二 理论综述 近代人们关于储蓄的研究主要是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推到而来: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限期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处在着以下的关系: (1)在短期无论可支配收入多少,是否等于零,消费支出总是大于零。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的消费支出,来源于从前的储蓄或现在的借债,这部分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称为自发消费;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增加。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消费叫引致消费; (3)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少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 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则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表述为 C=C0 +cYd 其中,C 为消费支出,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