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前景分析与建议 ——基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 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的主要观点 国际贸易商有三种结算货币选择:出口国货币(PCP)、进口国货币(LCP)以及第三国货币——关键货币(VCP)。上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一)出口国货币相对于进口国货币更易被选为结算货币 Grassman(1973)依据 1968年瑞典的贸易数据,在结算货币选择方面发现了一个“基本对称关系”,说明了出口国货币的支配地位,即瑞典的出口主要以瑞典克朗计价,进口主要以外国货币计价。在后来的文献中,上述关系普遍被称为“Grassman法则”。Magee(1973)指出,一般而言,在合同谈判中出口商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从而该国出口更可能使用本国货币结算以规避汇率风险,进口使用相对较少,以此解释了上述法则。Viaene和 de Vries(1992)也发现出口国货币占据优势。Page(1977,1981)研究了 6个西欧国家的贸易数据,Carse、Willamson和Wood(1979)研究了英国,Van Nieuwkerk(1979)研究了荷兰,都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发达国家或第三国货币结算 Grassman(1973)和 Page(1977,1981)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发达国家货币或第三国货币结 2 算。美元、德国马克和近期的欧元,通常被称为第三国货币,Mafree和 Rao(1980)将其称为关键货币。主要原因在于,在贸易合同谈判方面,发达国家更具话语权,从而能够选择本国货币或者相对更有利的第三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以规避风险。因此,在排除第三国货币结算的前提下,贸易双方中相对发达国家的货币更易被用作结算货币。 (三)异质性商品贸易通常以出口国货币结算 Grassman(1973)和 Page(1981)的经验研究表明,产品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的计价结算行为。McKinnon(1979)区分了异质性可贸易品和同质性可贸易品:如果产品更加差异化,那么出口商将享有更大的市场权力,则更可能以本国货币结算;而同质商品和初级产品倾向于以低交易成本的单一关键货币进行计价结算。Bacchetta和 van Wincoop(2002)使用新开放经济模型(NOEM)分析出口商的最优定价策略,研究发现,产品差异性越高,需求的价格敏感度越低,从而更可能以出口国货币结算。Tavlas(1991)以上述观点解释了 1980-1987年期间德国马克作为结算货币地位提高的情况,即使当时德国减少了与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