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呼兰河传》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1.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感情。2.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所描绘的景物;把握小说中的祖父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3.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出生于地主家庭,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唯一对她呵护有加的是祖父,所以祖父、后花园成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最真挚的眷恋。她喜爱绘画和文学,是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另有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使她的创作趋于成熟和辉煌。她于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作品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散文体的长篇小说,既没有前后相续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的是一股笼罩全篇的所向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这里存在着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参照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后花园、祖父和“我”构成的温馨世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在后花园里拔草等等栩栩如生的情节。另一个则是与这个温馨世界相对立的冷酷、丑陋的世界:有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老百姓吃瘟猪肉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粉坊里挂粉条的人的生活情况,有小团圆媳妇在愚昧和迷信的当地人的折磨下的悲惨遭遇……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时而引人发笑、时而发人深思、时而触目惊心。1、识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课文中不懂的词语。2、、用“——”画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用“”画﹏﹏出我在园子里干了些什么。3、你觉得“我”在园中的哪些事最有趣,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相应处。4、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5、“我”在园中的生活(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儿看得出来?与祖父有关系吗?6、熟读课文倒数第四段,即“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想一想,它和“我”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尝试背诵。7、你能说说祖父园子的象征意义吗?【活动方案】活动1:交流阅读感受,概括主要内容。(组内自由交流感受→自主展示主要内容)活动2:探访“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后花园中什么东西吸引了“我”?(独立思考,批注阅读→组内交流→合作展示)1人读,1人析,1人小结活动3:分析人物形象我眼中的祖父是怎样的人?(圈画批注阅读→组内交流→全班展示1+1)活动4:鉴赏作品(1)本文语言清新活泼、率真自然、充满灵气!请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角度来欣赏和品味文章。(批注阅读)(2)探究文章主旨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故乡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请以“萧红,你的《呼兰河传》让我……”为开头语写一段话:【知识链接】《呼兰河传》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这一些不能想象了。听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