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自主、合作、探究”是培养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三方面来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词: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信息。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是涵盖其内,这点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与高度。它更注重的是学生文化底蕴、精神方面的修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一切唯考、唯分、唯名至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上得暮气沉沉,学生缺乏活力。我们的大多数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