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结题报告新庄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背景1.基于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导致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学生分层作业是正视差异、尊重差异、体现差异的必然结果,通过分层作业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才能让学生具备应付未来的挑战的能力,才能实现终身学习。2.基于有效教学的需要。现实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存在着重视教法硏究,轻视学生作业的硏究的倾象,不少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统一标准、同样尺度,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不切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不同的知识经验基础、个性差异。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出现了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体现为:1.内容陈旧,形式单调。主要以计算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训练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习题基本上是“去生活化”,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缺乏与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不会主动通过数学思考,运用数学化的手段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2. 时间统一,要求一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总是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3. 削弱兴趣,降低效率。对优等生来说,作业缺乏挑战性,往往吃不饱;对学困生来说作业总是出错,经常吃不下。再加之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作业就会产生厌倦情绪,缺乏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3.基于国内外硏究现状的思考。20 世纪五十年代始,心理学、教育学硏究者就很重视各种学习变量对学习方法选用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琼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硏究,被试为两班程度相同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统一教学。在实验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