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原理 无线电物理 原始文稿:P31~P45 理论上对于一个给定的衰减,层的厚度可以任意的薄,甚至只占一个 FDTD 网格,只要导电率足够大。但是实际的计算表明,界面两侧间太大的导电率变化将引起反射。在实际的计算中,PML 层必须包含几个 FDTD 网格厚度,导电率从界面上的零逐渐增加到最外层的max。 1.5 高频近似方法 前面介绍的矩量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都要求电磁场在子域或网格内具有较小的变化,即要求单元的尺寸与波长相比是一个小量。当物体的尺寸远大于波长时,单元数将大大增加,从而得到一个超大型的矩阵,而矩阵的大小受到计算机资源的限制,因此这类方法只适合于处理最大尺寸为几个波长以下的电磁问题,从而将这类方法称为“低频近似”。当频率很高,物理尺寸远大于波长时,必须使用其他的高频近似方法。高频近似法有几何光学法、物理光学法、几何绕射法和物理绕射法。 几何光学法是利用涉嫌描述源的直接入射场和在两个不同媒质分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或透射)场的一种方法。几何光学法用射线和射线管的概念解释散射和能量的传播机制,它具有物理概念清晰和计算简单的特点,能准确地计算直射场、反射场和折射场,但它不能分析和计算绕射问题。计算抛物面天线的辐射场时,可先用几何光学法确定其口径场的分布,然后利用等效原理求辐射场。这种方法在抛物面天线方向图的主瓣和近轴幅瓣区域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但在远轴幅瓣和后向辐射范围内误差很大。 物理光学法假设散射体表面上的场是几何光学场,用散射体表面的感应电流取代散射体本身作为散射场的源,把散射场表示为散射体表面上感应面电流的积分。物理光学法合理地估计了散射体上的电流,把散射问题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辐射问题,从而使问题大为简化,在工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用它计算抛物面的远轴幅瓣。在物理光学法中散射体表面的感应电流是用几何光学法确定的,入射场只对散射体的照明面起作用,在阴影面上的入射场为零,散射体上的电流在照明面与阴影面交接处突然中断,这违背电流连续性原理,从而物理光学法近似也不能很好处理绕射问题。 在几何光学近似和物理光学近似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几何绕射理论和物理绕射理论。几何绕射理论(GTD,Geometr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是 J.B.Keller 在 1958 年前后提出来的。几何绕射理论把经典的几何光学概念加以推广,系统地引入了一种绕射射线,这种绕射射线产生于散射体表面上几何形状的不连续处以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