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关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一、企业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标准和准那么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开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开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怀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酬劳。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鼓舞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根底,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学人〞的假设。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开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开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那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开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二、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发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鼓舞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鼓舞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锆中觉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