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多角度训练与逆向思维中学生写文章,一个突出的弊病是“俗套”与“表面”。那种一写到做好事便是“下水救人”,一写到家 乡新貌便是“外出归来认不出家门”之类的习作,虽然开始时多少有点新意,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老话题 ,不仅在材料的选择上使学生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可行的途径,就是对学生们进行多角度训练,并让他们对事物多进行逆向思维 。 一、多角度训练 写文章不同于做化学实验。做化学实验时不能把“硫酸冲水”改为“水冲硫酸”,可是写文章却强调突破 老框框。通常写到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时,人们会说“心里感到十分兴奋”,有一篇获奖文章偏说做了有意义之 事“心头万分难过”──作者艰难地帮人把送煤的三轮车推上坡顶之后,蹬车人说了一句“以后你能让我们不 再蹬三轮车送煤就好了”,于是自己呆呆地站着,“说不出的感慨、惭愧,心头感到一种强烈的震动。” 有人针对两位小朋友协助一群退休盲工人横过铁路回工厂去领取退休金一事加以评论,他没有按通常的做 法去盛赞“精神文明之花四处开放”,而是提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一件很小而且很容易做到的事, 我们的一些单位为什么却长期没有想到、没有去做呢?──难道我们不能把盲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送到他们手中 ,而非要他们艰难地摸爬着横过铁路?”很显然,这样把“兴奋”改“难过”,把“赞扬”改为“批判”的写 法,其角度显得更新,立意也就更深。 当我们把一道作文题(或一些材料)交到学生手中的时候,不妨先提出这样的要求:通过角度的变换去确 定不同的观点,去选取不同的材料,或者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的材料。选材与立意时既要看到问题的正面, 也要看到问题的侧面与反面;既要看问题的表面,更要看问题的实质。 例如,我们交给学生如下材料:“西方人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 ?’西方人煮茶吃,倒去茶水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紧接着就可要求学生设法找出其 中包含的最少 7 个方面的道理来:[1]看问题切忌片面化;[2]不能死搬硬套、搞经验主义;[3]不要自以为是, 凡事想当然;[4]切莫盲目排外;[5]孤陋寡闻会误事;[6]不可轻率下结论;[7]客观事物的价值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随后,就可让学生选择其中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 学生们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便可以逐渐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