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立市”战略实施调研报告优先发展工业经济,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合肥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的重要举措。为积极推进我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今年上半年,市政协围绕“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立市’战略实施、实现合肥跨越式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从3月份正式启动,在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领导下,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有关方面的同志,重点围绕“工业经济投资、发展环境”和“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两个子课题,采取深入基层、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走访了四个XX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站试验区,召开了企业界科技界人士、工业园区代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各类座谈会,形成调查问卷241份,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的同志赴外地进行了学习考察。调研过程中,市、区政协上下联动、相互协作,瑶海、庐阳、蜀山和xx区政协围绕本课题分别选择一个侧面,与市政协进行了同步调研。现将市政协调研的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一、工业经济投资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业立市”战略提出以来,全市上下思想认识统一,行动迅速有效,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得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定期分析研究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的成立,对指导全市“工业立市”战略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批熟悉工业、金融、外经外贸的干部被充实到各县、区和职能部门,工业经济的领导格局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和《xx市优先加快发展工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的制定,使发展有方向,工作有责任,考核有目标,有效调动了各部门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合发〔2005〕16号文件和《合肥优先加快第1页共11页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为“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06〕1号),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了工业企业多渠道融资、扩大工业投入、推进自主创新的热情。《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减轻了工业企业的负担。今年1至4月份,我市已为12个开发园区的851个工业投资项目实行政府买单,资金总额达2412.53万元。同时,各县、区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2005年我市对40家企业各类支持资金达6616.6万元,同比增长87.2%。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88.3亿元,同比增长29.23%。今年更是投入1亿元设立xx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出台了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和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企业创新。——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效能革命”和“责任风暴”,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办成”、“零时间停留”和“缺席默认制”,执行限时服务、两次终结、特事特办三项制度和“四条禁令”,促使机关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效率和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2001年以来取消、调整审批事项255项的基础上,今年的“四堂会审”,又精减了123项,审批环节不断优化,审批项目进一步精简。——工业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日益改善。“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深入人心、深得民意,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通过拆除违法建设,治理“四乱”,创建“平安合肥”、“信用合肥”、“数字合肥”、“生态合肥”等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蔚然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都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