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干预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概要:教师们都应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或转介给专业心理老师,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通过本文个案笔者想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家长有合理的认知,对孩子提出适度合理的要求,才能使孩子拥有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使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获取人生的幸福。一、收集资料1•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评价小 A:性格温和,比较内向,不太与其他同学交流。偶尔犯点小错误,但被老师批评后,特别恐慌焦虑。同时,上课经常分心,有抓挠耳背、脖颈的行为,成绩尚可,数学成绩较为突出,但有下滑趋势。2•同学评价:不善于表达,人际关系一般。3•心理老师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发现,当事人脸色苍白、身材偏瘦,讲话时声音略微颤抖、比较焦虑。二、主诉问题2016 年 3 月开始,父母发现小 A 出现自伤行为,具体表现为不断地用右手抓挠耳背后方的脖颈区域,且出现血痕,父母开始以为是皮肤过敏导致的瘙痒,于是没有在意,只是简单地制止。但在 3 月某次数学测试时,数学老师发现他在答题时不断流汗,在答题的间隙不断用右手抓挠耳背后方,手上已经有明显的血迹。测试结束后班主任将其叫到办公室检查其伤口,发现耳背后方的脖颈区域的皮肤已经被抓破,且有血痕伤口。遂班主任老师建议小 A 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咨询。据父母介绍,该生的数学学科成绩很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前在一所普通小学就读,在班级内担任班长,热爱羽毛球和足球运动,是学校管乐团的小号手,经常参加学校的演出,同时与班级同学尤其是男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后由于父母工作调动,同时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将其转入到现在的重点小学中。转学进入新的班集体后,班主任为了帮助其更快地融入班集体,于是指定该生担任数学课代表,但班主任反映该生在班级内非常内向,很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因为是重点小学,学生们都非常关注学业,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大都放在教学上,因此没有过多关注该生。发现该生的自伤行为后,班主任和父母一起与其进行了一次谈话,试图询问其自伤的原因,但小 A—直保持沉默,不愿意沟通,只是说以后不会再抓了,希望老师和家长不要太在意。之后的一个月内,孩子的自伤行为确实明显减少耳背厚的伤口也开始结痂。但这个月过后,孩子的自伤行为更加频繁,具体表现为每次单独完成作业和班级里进行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