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渗透类环境教案《水》教学案例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 28000 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 6%,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 11000 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900 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 20 世纪末,全国 600 多座城市中,已有 400 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 110 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 60 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在我们班级中,学生存在着浪费水的情况,拿水打水抢,互相泼水等随处可见。《水》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作者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孩子、大人们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及缺水的苦涩。二、教学理念及分析“如果不珍惜水,人类最后就只剩下眼泪了。”这是一句公益广告。现实中,水资源的不足与浪费现象在我国并存,人们对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每天都在进行着,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基于环保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条主线,凭借“挑水”、“锁水”、“洗澡”等画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味咀嚼,体会文字中水的宝贵与缺少。通过深刻体验缺水的“苦”,反衬有水的“乐”,从而明白“苦事乐写”的写作手法,于潜移默化中深悟珍惜水资源的道理,进而进行有关的环境教育。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基于环保理念,紧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感悟缺水的“苦”,体会水的珍贵;结合录像、图片和生活实际,体会人们那种缺水的无奈,警示学生要保护水资源,要节水、爱水。四、教学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 2 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品味咀嚼,体会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深刻体验缺水的“苦”,让学生明白“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激发学生保护、珍惜水资源的情感。4、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比,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的学生要珍惜水资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