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上来,把自己的角色从“学科知识代言人”升级为“学科育人的探索者”。课堂上要用有意义的核心问题推动学习,追求学习内容与学生生命处境的有机联系,追求学生思维的萌发和想象的丰富,让每个学生深度卷入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意义感和效能感,获得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二、研究设计指向语用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当前语文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不恰当使用“大概念”和“大任务”,造成学生的虚假学习和概念化学习。具体表现为,把具有丰富联系、生动鲜活的语文学习压缩成传递知识、传授应试技巧的过程,课文主旨理解标签化,离开课文内容“为方法而教方法”,用抽象的语文概念和学习策略替代生动具体的语言浸润与体验……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既不是知识驱动,也不是大概念驱动,而是语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语用能力在语言实践中提高,核心素养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养成。设计科学、可行、有价值的语文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流程,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历程,是新时期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语言实践活动的情境,分生活情境和文本情境。一般情况下,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注重生活情境,阅读课更依靠课文本身的情境。阅读教学要重视在具体文本情境中,在阅读目标和任务的驱动中,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在积累一定的感性语言经验的基础上,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实现知识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自我建构。三、研究设计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评价。新课标高度重视评价改革,制定了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丰富了评价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把学业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大类。过程性评价又分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进步。爱因斯坦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学会思考。”语文课堂评价要从重视学习结果、重视正确答案,转到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课堂表现。教师要走出自我中心,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建立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平等开放的课堂生态,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采用开放性评价标准和多种评价方式,引发学生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