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管理制度一、目的1、尝试建立法律规范、系统的导师制度,探究新的人才培育模式;2、通过导师对指导对象的指导,传播公司文化理念、价值观,推动岗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归纳和提炼,并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进度;3、营造全员学习、乐于分享和进展他人的文化氛围。二、管理原则1、相互尊重、平等沟通,提倡导师和指导对象互学共赢;2、注重实效,指导形式可灵活多样.三、适用范围主要培育对象为业务部骨干员工、后备人才,待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在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四、导师基本要求1、对公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的理解;2、在某一业务领域具有专长,有分享传承意愿;3、具备熟练的沟通和指导技巧;4、公司副总级以上员工自动成为公司导师。五、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的影响差异各部门经理是员工培育的第一责任人,需主动与导师保持沟通,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影响差异见下表类别导师部门经理组织关系非正式上下级目标主要是以员工成长为导向主要以工作任务、业绩为导向指导方式帮助影响为主,包括倾听、鼓舞、分享、反馈、提供资源等管理为主,包括分配工作、听取汇报、绩效管理、日常业务管理等指导内容侧重知识、经验沟通,工作思路、理念影响侧重于工作方法、技能和技巧,业务流程和制度,法律规范日常业务心理距离比较平等、开放沟通有上下级距离感六、导师制各职责划分1、总经理(1)审批导师制度、方案和经费;(2)审批公司导师名单。2、人力资源部(1)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和完善导师制度和方案;(2)提请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导师名单;(3)收集、整理相关记录;(4)组织导师、指导对象沟通会。3、部门经理(1)积极支持、参加导师制的实施;(2)为下属选择导师提供建议,与导师保持沟通。4、导师(1)根据公司及指导对象进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目标和计划;(2)与指导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有效沟通渠道;(3)定期与指导对象沟通沟通,跟进指导计划的实施,并反馈其表现;(4)整理、提炼相关知识和经验,并有计划地向指导对象传授。5、指导对象(1)尊重导师,积极与导师沟通,诚实对待导师,仔细学习导师的长处与经验;(2)按与导师约定沟通的渠道、频率,及时完成各项指导计划,达成辅导目标;(3)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并提交给人力资源部备案。七、导师制具体实施1、导师与指导对象指导关系的确定(1)由员工自主提出或与部门经理沟通后,从公司导师库中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由导师和部门经理协商后确定指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