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京近现代城市进展历史最近一直在着眼于对南京城市进展史的探究,阅读了关于南京人文历史类书籍,恰逢中国近现代史课有要求论文作业,所以通过之前课余多次对南京博物院,朝天宫(即南京市博物馆)的参观时的笔记资料整合,谨以此文表达对南京城市文化的热爱,同时文中不少内容可供对于南京近现代城市进展历史感兴趣的人士参考.本人文笔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自古以来,每当中原王朝遭到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面临存亡危机时,自然都带着大量北方人口、中原文化习俗和先进的手工艺迁往江南,无论在未来的一个阶段选择了持续的北伐还是偏安,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已是大势所趋.而东南重镇的头把交椅又向来都是龙盘虎踞的南京,此时的南京往更高层次来说是成为了延续华夏正统文化火种的根据地所在。历史的选择必定造就了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繁华。而当我们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的篇章,不难发现,这样的“传统”依旧还在延续。一、上下求索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系列的探究,都在客观上为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做了理论、舆论、技术以及实践方面的准备.“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晚清时期兴起洋务运动的宗旨.南京是洋务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1865 年李鸿章在南京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后经历国民政府时期的兵工厂和解放后的晨光机器厂的演变,今进展为创意产业园区)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该制造局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炮弹、抬枪和铜帽等产品。金陵制造局的创办也是南京近代工业的开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维新派人物谭嗣同曾在南京写成《仁学》。教育方面,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乃是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这也被认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以来封建帝制,这都要归功于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作为广东人的中山先生对南京却情有独钟,并对其进展给予厚望,预言南京未来进展不可限量。二、近代新都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城市面貌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近代化城市规划指导下,南京城市建设彻底打破明清以来封闭城市的格局,成为中国较为开放的新型城市。与城市功能配套的市政和交通系统逐步完善,公共设施逐渐完善,初步具备了居住、工作、休憩、交通等近现代都城的功能要素。1928 年至 1937 年这十年乃是国民政府工商业、轻工业飞速进展的十年,同时也是国都南京黄金进展的十年,期间对于南京的进展定位是:全国的政治、工商、文化、居住、交通、公共服务中心。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