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成效分析 【摘要】品德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进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加强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老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学素养;多渠道建设小学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品德教育体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与家庭联动,提升家庭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就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成效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成效;提升;路径 小学品德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进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代进展,以及人口流动,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与问题 1.老师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容易照本宣科,缺乏艺术性教育。品德教育作为人的素养教育,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求真性,老师要循序引导、举一反三,真正让品德走入小学生的心扉。其次,教案和课件资源比较旧,不能及时通过社会热点或农村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最后,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老师的科研素养有待加强。品德教育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品德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及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老师虽然平常也进行总结,但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小学品德教育专门性的研讨会和沟通组织次数不够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普及不够深化。 2.缺乏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 小学品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社会教育。这就需要一定数量且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农村小学生对品德的认识,践行品德要求。然而,农村地区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往往离学校较远,由于交通不便、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社会生活化实践的开展力度有待加强。品德社会生活化实践是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举措,能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品德的重要性,践行品德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诸如爱国主义、革命先烈教育基地,具有远大性和崇高性,必须与日常品德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品德。当前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这种社会化的实践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频率不多,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缺乏家庭教育的补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农村小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负责照料,但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对品德教育缺乏必要的认知,无法开展家庭品德教育。而学生父母由于进城务工,虽然有较低程度的文化知识,对品德教育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