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毕业设计第一章 绪论1.1 中国冲压模具现状根据考古发现,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国已有冲压模具被用于制造铜器,证明了中国古代冲压成型和冲压模具方面的成就在世界领先。1953 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冲模车间,该厂于 1958 年开始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我国于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生产精冲模具。在走过了漫长的进展道路之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 300 多亿元(未包括港、澳、台的统计数字,下同。)各类冲压模具的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 多吨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国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1~2μm,寿命 2 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 Ra≦1.5μm 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与中厚板精冲模国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1.1 模具 CAD/CAM 技术状况 我国模具 CAD/CAM 技术的进展已有 20 多年历史。由原华中工学院和 733 厂于1984 年共同完成的精冲模 CAD/CAM 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开发的模具 CAD/CAM 系统。由华中工学院和模具厂等于 1986 年共同完成的冷冲模 CAD/CAM 系统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冲裁模 CAD/CAM 系统。交通大学开发的冷冲模CAD/CAM 系统也于同年完成。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汽车行业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开始采纳 CAD/CAM 技术。国家科委 863 计划将东风汽车公司作为 CIMS 应用示工厂,由华中理工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发的汽车车身与覆盖件模具CAD/CAPP/CAM 集成系统于 1996 年初通过鉴定。在此期间,一汽和成飞汽车模具中心引进了工作站和 CAD/CAM 软件系统,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7 年一汽引进了板料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 CAE 软件并开始用于生产。模具 CAD/CAM 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八五”、“九五”期间,已有一大批模具企业推广普与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数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并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的CAD/CAM 系统。如美国 EDS 的 UG,美国 Parametric Technology 公司的Pro/Engineer,美国 CV 公司的 CADS5,英国 DELCAM 公司的 DOCT5,日本HZS 公 司 的 CRADE 与 space-E , 以 色 列 公 司 的 Cimatron , 还 引 进 了AutoCAD、CATIA 等软件与法国 Marta-Daravision 公司用于汽车与覆盖...